苏轼与日照 | 密州三章(下)
苏轼在密州,不仅政绩斐然,其创作生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,不仅数量众多,先后创作并得以留世的诗词曲赋共计209篇;而且质量上乘,在一个不太有名的小城,创作出了令人惊艳的大作品,有怀念亡妻的天下第一悼亡词《江城子·十年生死两茫茫》,也有开豪放词风的《江城子·老夫聊发少年狂》,更有天下第一中秋词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苏词自密州走向成熟。著名词学家、教育家、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评价苏轼密州词作:“猎余豪气勃燕然,月下悼亡忆弟篇。一扫风花出肺腑,密州三曲月经天。”“密州三曲”之说从此广为流传。
苏轼之所以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,就在于他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以及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。2020年11月28日,在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读书会上,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著名记者、独立作家王文正,这位生长于马耳山下的五莲籍苏轼研究专家,讲述了他的著作《不合时宜——东坡人文地图》创作经历,分享了他敬佩和欣赏苏东坡的两大理由:一是深情,二是有趣,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。
在“密州三曲”里,既有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的深沉,又有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婉约,也有“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。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”的洒脱。从这些千古佳句中,我们可以窥见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样而深刻的人生感悟。
苏轼知密州之初,政治上的失意、思想上的苦闷和生活上的巨大落差叠加在一起,可以想象那时节的苏轼,心里肯定是百味杂陈,难以言说。人往往都是这样,在自己最痛苦无助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己最重要的人。于是,已经逝去十年的结发妻子王弗便浮现在苏轼眼前。
熙宁八年(1075)正月,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,苏轼对爱妻的思念溢于笔端,一首“有声当彻天,有泪当彻泉”的悼亡词——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诞生了: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,亡妻孤单一人葬于老家眉山,诗人则四处漂泊流浪,刚年届四十的诗人,已是灰头土脸、鬓白如霜了,哪里还有半点当年风流倜傥的样子?即使彼此相见,恐怕也是“相逢应不识”“相顾无言,唯有泪千行”。苏轼与亡妻之间的情真意切、灵犀相通,跃然纸上,催人泪下。
但苏轼毕竟是苏轼,知州的职责所在,加之已经深深植根于骨子里的忠君报国思想使然,苏轼还是将儿女情长放到一边、将失意苦闷抛之脑后,勤于政事,“事有关于安危而非职之所忧者,犹当尽力争之,而况其事关本职而忧及生民者乎?”(《上文侍中论榷盐书》)。
经过苏轼近一年的努力,“蝗旱相仍”的灾情基本杜绝,“盗贼渐炽”的局面也大为改观,密州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稳定富庶的局面。就在此时,变法派的二号人物、时任参知政事的吕惠卿被罢免,知制诰陈襄向神宗再次举荐司马光、苏轼等三十三人。治理密州成果初现,朝中政治形势也有所好转,苏轼此时的心情也大为改观,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唤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豪情满胸,溢于言表。
熙宁八年十月,苏轼再次前往常山祭谢求雨成功,归途中与随行人员会猎于铁沟附近后,留下了宋词豪放派的奠基之作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
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,又何妨?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
词的上阕刻意营造的气势恢宏的狩猎场面,仅仅是铺垫,重点在词的下阕,在下阕的冯唐。想当年,魏尚为云中太守时,为佞臣所害罢职,幸而汉文帝随之醒悟,派冯唐赴云中恢复魏尚的职务,魏尚重新镇守云中,终成一代名将。这年初冬,苏轼再次游历常山,作《祭常山回小猎》,更是直接向朝廷表白:“圣明若用西凉簿,白羽犹能效一挥。”在诗中,苏轼以西汉战绩卓著的名将魏尚和前凉善能用兵的儒将谢艾自喻。此时的苏轼,当也在满心期望朝廷派来“冯唐”,让自己一酬报国之志。但天不遂人愿,朝政为变法派所把持,苏轼虽被屡经举荐,但“冯唐”始终没有到来。
熙宁九年八月,京城传出消息,苏轼将迁任汝州知州。汝州紧邻汴梁,地理位置及重要程度较之密州不啻天壤之别。与此同时,新政后果渐渐显现出来,变法派的地位已不稳固。故而在这一年的中秋,一曲流传度最广、寓意深刻却少有人知的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横空出世: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,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这首词虽在超然台上写就,但词里词外流露出作者的心情却不超然;全词虽描述的都是景象,但景象透出的却是作者极想入世求用,虽暂时受挫仍初心不改的内心独白。此时的苏轼,依然渴望求用,但与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相比,心境已有不小的变化。既有“我欲乘风归去”宏图大展的渴望,同时“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”,深怕再次陷入党争的漩涡。
是年十月,苏轼的去向尘埃落定,由密州改知河中府(翌年二月,当苏轼进京述职来到汴梁城北四十五里的陈桥驿时,接到诏令改知徐州,且守城吏阻止苏轼进入京城。之所以一再改变对苏轼的任命,其目的就是不让苏轼见到皇帝。毕竟,苏轼的才学深受宋神宗赏识,相见之下,很可能发生变数)。苏轼接到朝廷诏令后,再次登上超然台,写下了《江城子·前瞻马耳九仙山》:
江城子·前瞻马耳九仙山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,碧连天,晚云间。城上高台,真个是超然。莫使匆匆云雨散,今夜里,月婵娟。
小溪鸥鹭静联拳。去翩翩,点轻烟。人事凄凉,回首便他年。莫忘使君歌笑处,垂柳下,矮槐前。
较之两月之前,此时的苏轼心情颇为平静,“城上高台,真个是超然”。在超然台上,回想知密州的两年,“人事凄凉,回首便他年”,在经历太多的希望、失望后,无论是政治上的失意还是党争的漩涡,再也难以在苏轼心中掀起波澜,心中牵挂的就是在“垂柳下、矮槐前”与民同忧乐的时光。
离任之际,苏轼还再次登临常山,写下了《登常山绝顶广丽亭》,诗云:“人生如朝露,白发日夜催。弃置当何言?万劫终飞灰”,更是明白无误地表露出当时的心境。自此以后,无论是仕途的沉浮、人事的变迁,苏轼均能从容面对、泰然处之,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
“无往不乐乐风淳,公守此邦遗泽远”,后人这样赞颂苏轼知密州时的文治武功、道德文章。苏轼知密州两年的经历和流传后世的诗词歌赋,让密州名声大噪,其勤政爱民的杰出政绩和家国情怀,泽被后世,更是千古流芳。
苏轼与密州,犹如一本厚重的大书,常读常新,在新时代鲁东南的大地上,散发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。
相关文章链接:
来源:日照日报
作者:李本亭
编辑:许芮
审校:张珊
责编:王宗敏推荐阅读
经山
李在武调研粮食安全工作
全国78个!日照首次入选!
顶格推进!市委书记市长带队进行期末考!
近期热门视频
更多精彩视频尽在“日照日报视频号”欢迎关注
觉得好看,请点这里↓↓↓